如果科学技术是时代之光,科技工作人员就是时代的“追光人”,是他们用伟大的科技成果点亮我们的时代。为致敬青羊区最美科技工作人员,了解感受他们不为人知的工作日常,更好的展现青羊区科技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科学技术创新排头兵,勇做新时代追梦人,即日起,成都市青羊区科学技术协会将开展
李月,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自2005年进入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来,主要是做粮食储藏技术探讨研究和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宣传、科技项目管理、外事学术交流等工作。
18年间,李月组织了“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全院各类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在绿色储粮、智能化粮库、高标准粮仓等方面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中储粮集团公司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制定集团公司企业标准4项,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参与“十四五”粮食行业科技规划、集团公司规划和成都储藏院规划等多项规划编制工作,起草制定科研管理制度6项,撰写多篇出国学术交流报告、发表10余篇科技论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李月,生在农村,是农民的女儿,从小看着父母亲在田地里劳碌,看着粮食怎么样颗粒归仓,看着父亲在粮站通过眼观牙咬判断入粮等级,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她选择了和“三农”工作紧密相关的粮食仓储行业,这必须得说是巧合更是使命。
自2005年进入当时的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现名“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一晃18年过去了,她始终秉承着父辈对粮食质朴的感情,保持着对储粮科学技术事业的热爱,坚守着用科技守护好大国粮仓的使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始终在她心中重若泰山。
从位于海南的海口库到位于内蒙的通辽库,从东北的哈尔滨库到西北的中宁库,她跑遍了全国很多粮库,从四十多度的高温到滴水成冰的冰天雪地,都留下了她坚实的足迹,为的是能够亲自感受到粮库传统作业方式的艰苦,能够亲耳听到到粮库一线的科技需求,为的是亲自了解储粮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的效果和问题,为的是通过科技改变传统仓储作业方式。
她尽力协调科研攻关中的问题困难,有一天,她接打电线小时,导致严重耳鸣头晕到呕吐,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她发着高烧,严重咳嗽,自己隔离在酒店,还每天工作14个小时,浑身冒虚汗差点晕倒。
她亲手抓、亲自参与“粮食气膜仓”试点项目,从2017年开始,组织一次次论证、一项项模拟试验,从成都到北京,从福建到武汉,一次次讲解该项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终成功在中储粮集团立项试点建设。
她组织项目组经过1800多天的艰辛探索,在仓体结构、膜材选型、预留孔洞处理、储粮工艺与实施工程技术融合方面做整体提升,先后突破20余项关键技术,取得整套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了非线性大变形结构的流固耦合理论模型,成功实现我国第四代储粮仓型的完美“蝶变”。
从地基开始到气膜仓拔地而起,一次次奔赴试点现场查看进度、协调调度,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全球首座架空式气膜粮仓”作为符合我国双碳战略的绿色储粮新仓型,入选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作为献礼二十大、献礼国庆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科教频道等多个中央媒体报道。
为了扎实贯彻粮食购销领域反腐败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她扎根研发一线、生产一线、试点一线,组织并且开展了粮食智能扦检系统研发,仅用不到半年时间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采用颠覆式技术路线,用机器人核心技术结合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自动控制等技术,成功研发出粮食智能扦检系统,完全解决粮食收购环节人为自由裁量权大的问题,避免人情粮、关系粮,是粮食仓储行业的一次重大技术变革,真正达到了公平、公正、高效的目标,实际做到了让国家和人民更加放心。
一颗“粮心”,无问西东。李月一心为公、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以强烈的敬业精神得到组织的肯定。工作中积极主动、执行力强,作为党员,身先士卒,敢于啃硬骨头、迎难题,顾大局、强沟通,以柔弱之躯顶起千斤重担,深入最难、最累、最苦的一线,舍小家顾大家。她组织完成的“粮食气膜仓”“粮食收购环节智能扦检系统”两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了新时代我们国家储粮新仓型的蝶变,实现了把好入粮关,守好大国仓的里程碑式价值,这两项科技成果对于推进新时代我们国家粮食仓储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走中国式粮食科技现代化道路,全方位守住粮食安全根基这个国之大者具有划时代意义。